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城管来了,中国第一部真实展现中国城管的作品,北京海淀区城管分队队员宋志刚

发布时间:2011/12/2  浏览数: 327 次  浏览字体:[ ]
  

  ■ 对话人物

  北京海淀区城管分队队员宋志刚。

  ■ 对话动机

  当了2年城管队员的宋志刚一年前在网上披露城管见闻,成为网络红人。最近他的网帖又结集成书,名为《城管来了》。这本书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部真实展现中国城管的作品”。

  近日,25岁的北京海淀城管队员宋志刚,领略到快速成名的滋味。

  去年10月25日,他用“随风打酱油”网名,在网上发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揭秘街边小吃摊混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幕后真相”,帖子迅速被置顶飘红。

  上月,该网帖汇编成书《城管来了》,被誉为“第一部真实展现中国城管的作品”,书的封套上称此书是“从愤怒的口水中打捞中国城管之作”。

  11月30日,宋志刚刚接待完电视台记者采访。尽管发帖时满篇京味儿幽默,屡有惊人之语,如自述身高1.82米的自己,是“720度无死角帅哥”,可面对媒体,他很低调,“出书和出名都是一场意外”。

  谈发帖

  “网友一直都在骂我”

  新京报:从发帖到出书,你一举成名,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个“预谋”?

  宋志刚:冤枉。我这人比较随性,去年10月第一次发帖时,就是想说说身边的事,特别是路边摊上的食品,吃了真可能会得传染病。当时连更新网帖都没仔细准备,更别提出书了。

  新京报:你的帖子在网上传开之后,队里知道吗?

  宋志刚:不知道,我瞒着所有同事,一直“潜伏”。个人身份信息写得很模糊。我觉得不经过单位私自在网上发工作的事情,已够死一百次了。

  新京报:你是怎么隐藏身份的?

  宋志刚:我虽然把身份虚拟化了,可里面写的事儿,都是真的。网站把帖子置顶了。从局里到队里,不少人都知道这个帖子。对号入座,自然而然就对到了我的队里。直到那时,我还在装,搞演技派,还跟同事们一起“排查”发帖人是谁?

  新京报:后来又是怎么暴露了?

  宋志刚:有个大学生在帖子里向我“请求支援”,说在校门口摆摊,身份证被城管扣了。我觉得是场误会,城管不可能扣身份证,就联系他们学校那片的城管队,人家也正找他还身份证呢。这个大学生的事儿解决了,我的身份也暴露了。

  新京报:此后单位有没有给你穿“小鞋”?

  宋志刚:这还真没有。领导们都很平静。出版社找我时,我就向队里反映了,没想到,他们居然同意出版,说没有哪条规定要求城管队员不能出书,出不出书是我个人的事情。

  新京报:看来你们队领导还很开明。

  宋志刚:是的,这几天总有媒体来采访,11月29号,局里特意给我送来一套新制服,说我原来那套太旧了。我挺感动,就像小时候上学妈妈给准备了一身新衣服。

  新京报:你在网上以城管队员的身份发帖,网友们是什么反应?

  宋志刚:一些网友一直在骂,装蒜、5毛党,骂什么的都有,还有人骂粗话,骂得很难听。

  新京报:你怎么回应?

  宋志刚:开始我有点受不住,虽然没对骂,可是会反驳。不过后来转头一想,这不是我发帖的初衷。所以,再碰到骂我的,就回一句“路边摊不卫生,买东西别挨宰”。

  新京报:有人信你吗?

  宋志刚:有网友跟帖说,亲眼看到我的同行穿着制服吃没收的烤白薯,我就回复说,要么投诉,要么拍下来发网上,“人肉”他。我这样的态度坚持了一段时间,骂我的就少了,问问题的多了。

  谈工作

  “刚开始一度想职辞”

  新京报:你的书封套上有两句话,“从愤怒的口水中打捞城管”,“他们是窦娥之后,最冤枉的人吗?”,你发帖是不是就是要为自己的团队正名?

  宋志刚:这两句是出版社写的,不是我的本意。我发帖不是替城管喊冤。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城管。

  新京报:你也觉得城管口碑不好?

  宋志刚:群众对城管的质疑和指责由来已久,我们城管一直是做得多,解释的少。对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回避,想尝试一种新的跟公众的沟通方式。

  新京报:你没做城管队员时,对这个群体怎么看的?

  宋志刚:没干城管时,我也骂城管抄摊儿。当时可没想到,日后会成城管队员。

  新京报:你说当初“扫厕所都没抢上,只能沦落到当城管”?既然如此,干嘛要委曲求全?

  宋志刚:我爱开玩笑,用北京话说就是贫。那句话就是一句贫嘴。我真正想说的是,大学毕业时为了能当上公务员,到机关扫厕所都有人抢,但不少人又不愿意当城管。

  新京报:刚开始做城管适应吗?

  宋志刚:我2008年大学毕业就到城管队了。刚开始一度想辞职,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尤其是最开始的几个月,当上城管后不愿再参加同学聚会,因为会被他们开涮。最开始很不适应,脾气变得很暴躁。

  另外,工作压力大,加班是常事。因为没时间陪女朋友,为这个还吵架分手了。

  新京报:后来怎么就坚持下来了?

  宋志刚:干到现在两年多,已经适应了。我很喜欢我的队友,因为加班,不少队友常住在队里,所以大家都成了兄弟。

  新京报:现在你怎么评价城管这个群体?

  宋志刚:我是真心佩服他们,在外面不管受了多少委屈,回来还是笑呵呵的。队里有个领导,我更新帖子时还被他看到,我央求他保密,他还真替我保密。后来队里“排查”发帖人时,他还帮我转移视线。

  谈执法

  “没准会被捅到大动脉”

  新京报:可是,有些城管队员对商贩暴力执法也真实存在。

  宋志刚:近几年,特别是我当城管这几年,局里管得很严。每次出任务,都有人端着录像机全程跟拍,绝不可能打人。

  我们现在的执法方式其实就是盯守,重点地区一个小时巡视好几遍。小贩们看到我们,一般都是赶紧收摊,等我们走了,再摆。他们刚摆上没多久,我们又回来了,有的小贩就说,这摊还没热乎呢,你们怎么又来了。

  新京报:那你怎么看待城管与执法对象的关系?

  宋志刚:表面上看,这是城管和小贩的矛盾,可实际上,这是城市秩序需求和生活便利需求的矛盾。小贩有存在的理由,有市场需求。取缔无照商贩,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有居民打96310投诉说,小区门口马路摊点堵得出不了门。接到投诉,我们就必须马上到现场处理。有几次我们走后,居民又挂来电话,说小贩又摆摊了,是我们不作为。就这样我们被夹在了中间。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流动摊贩?

  宋志刚:我个人觉得,对小贩,应该疏堵结合。该放就得放开,该取缔就得取缔。比如有的地区,尤其是东城、西城这样的城市中心区,存在买菜难的问题,那就该放。像丈夫得尿毒症那样的修车小贩,更应该帮助她摆摊解决生活困难。

  新京报:5年前,你所在的城管队,李志强被卖烤肠的崔英杰杀害。这件事情对你有没有影响?

  宋志刚:我也碰到过这种危险情况。有一次如不是被队友及时推开,黑车司机抄起的水果刀,就可能正中我脖子上的大动脉。事后想,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我希望我的家人也能像志强队长的家人一样,继续平静和睦地生活,最好不要想起我。

  谈出书

  “希望摊贩有职业道德”

  新京报:你的书里大量揭露路边摊,这些内容是否有证据?

  宋志刚:我这都是真的,我对我出版的书中的每一个字负责。

  新京报:你不吃路边摊吗?

  宋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也爱吃路边摊,吃烧烤、麻辣烫,可现在再不吃了,因为见得太多了。

  新京报:你看到的是什么?

  宋志刚:有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是卖菠萝切块的,手上被菠萝扎得全是血口子,可还在盐水里泡菠萝,买的人还不少,生意挺好。我看得心惊肉跳,问他们那片儿同事,怎么能让他卖吃的?这个人后来被有关部门救治了。

  新京报:这种情况多吗?

  宋志刚:有病的小贩肯定是个别的,不能代表整体。但路边摊的原材料、加工过程,值得推敲的地方太多了。

  还有麻辣烫,讲究老汤,我亲眼看到过汤锅里的烟头。有的摊贩还从锅里把食物夹出来,尝尝入没入味,再扔进去。如果你亲眼看到了这一切,你还会吃吗?

  新京报:要是普通人想吃路边摊,怎么区别哪家卫生不卫生?

  宋志刚:还是那句话,除非你认识这个小贩,知道他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身体健康状况,否则很难区分。

  其实,也可以算算账。羊肉多少钱一斤?烤串多少钱一串?赔本生意没人干,他们有的就是用流浪猫狗肉。

  新京报:没有小商贩值得同情的吗?

  宋志刚:也有摆摊是因为生活困难的。那个修车的大姐,丈夫得了尿毒症,孩子还得上学。但有的也缺斤少两、坑蒙拐骗。比如卖手机贴膜的,十几块钱进来的贴膜,骗人说是进口货,要几百块。

  新京报:有人觉得,你这么写,很可能断掉路边摊的活路。

  宋志刚:我就是想给大伙提个醒儿。如果你认识卖盐水菠萝的,知道他身体很健康,那么你可以买。可问题是,有多少人了解路边摊贩的健康状况呢?

  另外,真希望无照商贩们也都能看看,看完多讲点职业道德。如果自己有病,就别卖吃的了,卖点日用品,比如手套,行不行?

  本报记者 王姝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