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发布时间:2012/2/29  浏览数: 293 次  浏览字体:[ ]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澍设计作品 
王澍设计作品


 

王澍设计作品 
王澍设计作品


 

  27日,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好消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而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主办方表示,选中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昨天,东南大学向王澍发出贺信,诚邀他方便时回母校访问。而在南京师友眼中,王澍曾经是个“不守规矩的人”,愿意花时间做“很慢的事情”。

  □快报记者 金凤

  导师眼中

  他是个“不守规矩的人”

  “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呢,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过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而老师讲的他不大听。他喜欢发表学术议论,我发现他是个人才,后来跟我对话时我就把他的话录下来,研究他的发言,当时他还跑出去租了个房子讲课。”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采访中,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

  自己眼中

  追求朴素简单的生活和艺术

  在王澍眼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在东南大学论坛上,记者发现了王澍曾发表的一篇文章《素朴为家》,动荡年代,他曾经常出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年的岁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后来的王澍随迁到西安,负责出黑板报,看父亲与朋友们在剧团里排演,艺术和文学的素养渐渐生根。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在王澍最艰难的时光里,“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而然的人。”

  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

  合作者眼中

  他话不多,但很有理念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考虑。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党委书记吴昌政当时参与学院的筹建,当时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当时与王澍有几面之缘,他话不是很多,但很有理念。”

  建筑开发商王春年对此也深表认同,“当时我们的理念是建筑能保证至少十年不落后,规划中的图书馆前面有个人工湖,后面就是山,于是想在山水之间做一个过渡,而拿到第一稿时我们就很满意,没做什么修改,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是白色,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后来这个建筑获了奖,暑假还有很多师生来参观。”

  校友眼中

  风流倜傥

  有意识流气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当时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

  当时王澍也是个校园潮人,“我们也一同组织过文学社和北极诗社,他喜欢思考,爱搞哲学研究,当年一起在诗社聊天时感觉他对传统建筑学有很多想法。”东南大学81级土木系学生、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回忆,“那时的王澍长发飘飘,有意识流的气质,风流倜傥,我们一起出了第一本学生论文集,他是论文集的主编,当时也有一篇文章入选。”

  10年不建房

  愿意做慢的事情

  王建国认为,王澍的独特之处在于“愿意做慢的事情”,“他博士毕业后10年内,没建一座房子,就是偶尔给人做装修,这期间,收集了几十万篇砖瓦材料,而这些材料,后来也被他用到现代建筑中,有很独特的风格。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了美、英、日等多国的建筑大师。王澍的获奖其实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SD)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

  写的字不是用

  漂亮能形容的

  在师友眼中,王澍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东南大学教授单踊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曾经带领王澍和学生们一起外出采风,有过一周朝夕相处的经历,“去的时候,我们在车上聊了一路的书法,他很懂行,写的字也很有特色,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王澍也是个“文艺青年”,“大三的时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在那么快的生活节奏里,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动力。”葛明认为,人文气质也使得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这也是打动评委的原因。

  王澍作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博物馆

  位于宁波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

  链接·普利兹克奖

  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