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我国大震形势依然严峻 地震预报领域权威性缺失

发布时间:2011/2/7  浏览数: 727 次  浏览字体:[ ]
  

  安徽5级地震频发提示什么

  未来2年的确不能排除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开 | 北京报道

  1月19日12时07分,安徽安庆市发生4.8级地震,这已是2011年中国发生的第4次5级左右的地震。

  前三次分别是:1月1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5.1级地震;8日,吉林省延边珲春市发生5.6级地震;12日,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

  南黄海地震和一周之后的安庆地震尤其引人注目。这两次地震时,上海、宁波、合肥等人口密集区都有明显震感。在互联网上,安庆4.8级的震级广受质疑。人们回忆起2010年曾有传言安庆及周边地区近期会发生地震,当时安庆市地震局负责人表示,“安庆境内近期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如果不相信我们的数据,可以去查看美国或其他国家地震部门发布的数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些数据在全球的地震科研部门里都有相关记载。

  在中国,5级以上地震由国家级台网中心公布,5级以下的地震由省级台网中心公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各地都设有台站。刘杰很清楚地记得,安庆4.8级的认定“开了好几次讨论会”。

  “这是很纯粹的科学行为,”刘杰说。但近期的地震频频,“地震能够预测”的深入人心与“地震缺乏预报”的残酷现实,夹缠在一起助推各种“谣言”传播。

  2008年发生汶川8级地震,2010年发生玉树7.1级地震,今后两年会不会还有7级以上大震?

  5.3级以上“缺震”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的手机上,存储着许多地震情况信息。“地震发生后大概几分钟,信息就会发到我的手机上。”此外,在他的一本简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最近几年每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未来两年需要关注7级以上大地震的危险性。”孙士曾经担任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按照他的经验,对于近几周中国境内频繁发生的5级左右的地震,他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据孙士提供的数据,近100年来,中国地震活动的年平均水平,7级以上地震为0.7次,6级以上为4.4次,5级以上为20次。这是地震活动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不同震级的地震频次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现在这种比例关系受到了破坏。”他说,虽然2010年以来,中国的5级上下的地震频度并不高,但从玉树地震后,中强度地震在强度域的分布上是不正常的。2011年出现的这几次地震,仍是5级左右,震级仍在这个档级里。

  按照孙士统计,除玉树地震外,9个多月以来,中国大陆及近海发生了8次5级以上地震,都是5.0、5.1、5.2的震级,5.3以上目前没有。“缺震明显。”他说。

  如果是在地质平静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或许不需要太多关注,但目前中国地质处于活跃期,因此孙士认为,必须要关注大震的危险性。但他并不愿意预测大震可能在哪些区域,理由是如果作出地域预测,就成了正式的地震预报,这属于“违规行为”。按照规定,地震预报只能由政府部门发布。

  近期的南黄海、安庆等地震都属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从元旦至19日,已发生了1个小震群活动、1次5级地震和1次4.8级地震,时间点集中。江苏省地震局为此连续召开3次紧急会议,并向公众发布近期江苏陆地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消息。

  孙士同样关注南黄海、安庆所处的长江下游-黄海这一地震带,在他看来,如果安庆地震是发生在长江口,这一区域的地震带活跃程度就显得非常明显。

  大震形势依然严峻

  对孙士的观点,刘杰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南黄海和安庆在一周内分别发生5.0级、4.8级地震,表示中等地震近期相对比较活跃,但震级水平不是很高。

  “鲁东至南黄海是中国大陆的一个活动地块,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相对比较活跃的地区,未来10年不能排除发生5、6级地震,但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未发现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依据。”刘杰说。

  为何5级左右地震频发?刘杰说,自2008年来,中国先后发生了新疆于田7.3级地震、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以及多次6级地震,目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5级左右地震比较活跃,可能与前几年的大震频发有关,是大震后的一种调整,并不见得就是下一次大震的前兆。

  但孙士告诉本刊,汶川地震的前两年,大小地震的比例就明显不正常,整个2006年发生了9次5.0正负0.1级的地震,而在2007年却明显缺震,2008年就发生了汶川地震。

  “每次大地震前都有异常表现,但异常表现的形式都不一样。”孙士说。并不一定是一次大震后就有一个平静期,然后再来一次大震,所以目前的地震形势依然严峻。

  刘杰不反对地震活跃阶段“形势严峻”的说法。他指出,从地震活动的角度说,中国进入大的活跃期是从2001年青海昆仑山8.1级地震开始的,直到现在,中国仍处于地震活跃状态。汶川和玉树地震,就是那次活跃状态的持续。

  “未来两年的确不能排除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刘杰说。

  权威性缺失状态下还要不要预报

  目前中国地震预测的成功率为:趋势预测,即中长期预测,25%;短临预测10%,而最为重要的7级以上地震的短临预测,成功率仅5%左右。

  地震预测似陷入尴尬。民间预测人士和官方专家众说纷纭。地震到底能不能够预测?地震局存在有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能让百姓免于地震恐慌?种种问题始终处于争议中。

  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曾经对本刊说过:“地震这么大的事件,通过地震本身各式各样的变异现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可以做一种经验性的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而刘杰认为,做地震预报,只凭经验来判断是不行的,因为每次地震发生的前兆情况可能都不一样。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最高历史记录是6.5级,从没有7级地震记录,这已超过了“经验”的能力。

  为何地震预报领域的权威性极端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制度还是技术?针对这一问题,刘杰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预测水平,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非常低的,未找到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地震预报权威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这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所致。”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西方已经不再做地震短临预报,而中国在这方面虽然饱受争议,却仍要坚持实践。“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刘杰解释说,西方国家在地震中长期预测方面一直在做,并且中长期预测结果纳入到所在国家的法律中,指导房屋建设、重点工程的抗震设防等。这方面中国与国外是同步的,相关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震短临预测方面,刘杰说,中国目前采取的很多预测方法,也是从西方学习、借鉴过来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区别是,地震短临预测在西方属于一个学术探索,未纳入政府体系,而中国成立有地震局,从事实际的地震短临预报实践。

  “这个做法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要求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短临预报实践,仅通过加固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来对抗地震危害。”刘杰说。新华社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