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昨天上午,在宿迁市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会场大屏幕播出的一组会前工作人员明察暗访的视频,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在电脑上玩游戏时,被暗访人员拍个正着,面对暗访人员的询问,该工作人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起暗访人员来。一段段实实在在的场面对话,让所在参会的干部盯着屏幕,大气不敢喘一下。

据了解,为了制作这个15分钟的专题片,宿迁市纪委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自4月2日到4月20日,从市直单位、部门到县区直单位及乡镇村,进行了明察暗访,暗访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不少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闲聊、玩电脑(网络)游戏、炒股、看电影、电视、小说等。记者观看专题片注意到,一些人在被暗访人员拍到后,或缠住暗访人员软语相求,或百般辩解,但也有的工作人员不以为然。
“这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部门和少数人身上,有的看似‘小事’,但影响极坏,与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要求极不适应!”宿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建国会上分析说。
此外,一些乱搭乱建乱收费、公车私用、脏乱差等多种机关作风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画面也被实录曝光,人物表情、单位名称等都一清二楚。记者注意到,专题片中的“主角”,不只是一些“小人物”,还有一些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
“从近期开展的机关作风建设专题调研和明察暗访情况看,目前宿迁机关作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一些老的问题以新的形式重新抬头,一些新的问题冒了出来”,宿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建国说,这些问题与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要求极不适应,尤其是“庸”、“懒”、“散”、“虚”、“贪”等综合征亟须整治。
针对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宿迁市委书记、市长缪瑞林表示,“政策可以争取,但作风效能没法争取;项目可以引进,但发展环境没法引进。对宿迁来说,好作风、好环境比什么都金贵!这是我们在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中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和法宝。”
从23日开始,宿迁市严格执行机关“六条禁令”。即,严禁不按规定或承诺时限办结工作事项;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严禁工作时间迟到、早退等及从事与公务无关的活动;严禁公款相互吃请、工作日午间饮酒;严禁公费娱乐、公款旅游;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喜庆。市里还整合力量,成立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决定,从今年起,凡政(行)风评议排名后三位的机关单位,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干部;连续两年落后的,“一把手”要引咎辞职,并追究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责任。

公务员玩游戏被拍发飚,老虎屁股摸不得
如果不是暗访人员拍下这组照片,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果?这个疑问,想必看到此新闻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生活很现实,没有假设。机关工作人员面对的是上级部门的暗访工作人员,于是在上班时间玩游戏被拍,初时的是恚怒,也就是一种权力与尊严被轻视的感觉,于是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吼:“你叫什么名字?你是怎么进来的?”言意之下,就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如果说,这只是暗访工作人员遇到的一件巧合之事,那就未免有点轻谈了,毕竟从这名机关工作人员的怒意中,可以看到当下的公务员群体在工作时间内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从十多年前办公机构上班以喝茶看报纸进化到当前上网看电影玩游戏,只要把工作日的八小时在岗充充人数就可以,而不管其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多少,反正拿的是一份铁工资。少做点也不会少拿一点,多看一会电视多玩一会游戏,也不会使月底的工资减少半文。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同一个机关的制度上不可分离的,也就是在有怎么样的工作环境之下,会产生怎么样形式的工作责任心。
但是有一点问题表现出来的是,无论是在工作时间内看电影还是玩游戏,容不得外人亦或是前来办事的公众质疑的。虽然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虽然有着人民公仆的称呼,但许多时候这种称呼都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看主管办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心情好,给你点好脸色;心情不好,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多跑几趟冤枉路也是在情理之中。而对于自己玩游戏看电影被他人指出或者偷拍时,则有如刺痛了那根高高在上的神经,一下子蹦出本相来,“你叫什么名字?你是怎么进来的?”或者是“你是为党还是为人民服务”等等的官腔。
而这种官腔表现出来的就是告诉众人这样的一个结果,老虎的屁股是摸到不得的。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应接受人民的监督,但真正被监督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职业上的一种习气,一种官威,一种容不得别人侵犯的神气,然而他的形象却在老虎屁股摸不得中丧失殆尽。

上班游戏者,也问"你是咋进来的"
机关作风漂浮的典型症,就是一些公职人员在工作中玩“游戏”,视“游戏”为工作,不但在工作中玩游戏,也以游戏的心态看待工作。这样的作风,不但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破坏了部门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其扩大的效应使其忘了基本的责任和身份,并助长了“有知者也无畏”的习性。如此,才有了面对暗访时,“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样的强势。

按说,面对明察暗访的镜头,“游戏者”应当慌张无措,要么低调补救,要么高调道歉,即便按照常理,就算做做面子活,也应当立即收敛,决不会恼羞成怒,厉声质问。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当事人的态度,看似反常,实则正常:一则,这其实是一贯作风的延续,证明这样的质问不过是一句口头语,是其不高兴时的习惯表达;二则,说明上班打游戏,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暗访提问无异于有意找事;三则,说明上班的游戏算不得什么事,暗访也没啥威力,之前可能也无相应的处罚效尤。
就事而论,考虑到大环境,机关工作人员上班玩游戏还并非不可原谅,但其面对监督时的态度,则无比恶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则实际情况则令人担忧。面对明察暗访的态度都如此,对待群众和办事者又将如何?公务员如此态度的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思考的地方——游戏者追问人家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自问,或者是受到这样的追问。
对监督的不适应,实则暴露缺乏监督。追问的倒置,也足以证明监督的阙如,身份的颠倒。假若,无论是上级监督还是社会监督,能够成为常态,并因此衍生风险效应,公务员出于后果的担忧,才会产生对职业的尊重和责任的敬畏。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务员在面对监督时,才不会有狂躁的底气,只会有后果的担忧和恐惧。这意味着,其将面临“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样的追问,甚至是“你知道自己的责任吗”这样的盘问。
不让公务员弄懂“你是怎么进来的”,就会遭遇到他的“反问”。只是,“反问”之下,公仆心荡然无存,主人感无比强悍。借此机会,我们应当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不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二是如何让他们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对于“游戏者”,我们更应建立一种有效机制,经常质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创造条件让百姓问问公务员是“怎么进来的”
“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一句恼羞成怒之下的厉声质问,让人非常愕然,到底谁该质问谁哟——老百姓倒是很有必要发一发“布衣之怒”,厉声质问这名机关工作人员:“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
按理说,对于机关作风,老百姓有监督权,即有权利质问你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工作的、怎么对待监督的。事实上,“怎么进来的”还不仅仅包括某个人员进入机关单位的程序正义问题,更包括了这样的追问——到底是当初招了错误的人进入机关,还是一些人本无问题,但进入了机关之后就变得懒散兼傲慢?不能不说,这样的追问十分必要。
新闻中说,宿迁市纪委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的暗访,发现了不少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闲聊、玩电脑(网络)游戏、炒股、看电影、电视、小说等。那么多的人在上班时间有那么多的时间做和工作无关的事情,那么除了人多活少的可能性外,就只剩下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的解释了。对于机关养着这么多闲人的事实,老百姓恐怕又得回到那句厉声质问:这么多闲人究竟是“怎么进来的”?这个问题,不能不给老百姓一个说法。
那名机关工作人员,面对暗访人员的询问都敢如此发怒和质问,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是普通老百姓对他进行监督,会出现怎样的场景。机关单位养闲人,必然就会养出恶人,这个道理是明摆着的——机关单位受监督太少,机关单位里的工作人员又岂会乖乖接受监督?相反的,如果机关单位本身在养多少人等方面就受到严格监督,机关单位里的工作人员必然会珍惜自己的饭碗、在乎老百姓的目光。
在整治工作作风方面,近年来,各地常常使出各种招数对付机关工作人员的小动作,不但一窝蜂去偷拍上班玩游戏、炒股、看电影等,许多地方甚至连禁止上班打毛衣、嗑瓜子都写入了规章制度里面。可是,哪怕工作人员都不乱说乱动乱看,只是笔直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无所事事,难道就是整治的胜利吗?关键还是要让老百姓监督他们到底有多少事情可做、做出了怎样的实绩。而把老百姓的监督权从纸面上落到实处,创造条件多让老百姓问问机关工作人员是“怎么进来的”,正是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