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学者解析北京小升初现状:以钱权择校普遍存在

发布时间:2011/9/5  浏览数: 300 次  浏览字体:[ ]
  
5月14日,某中学小升初文体科技特长生报名现场,众多家长在排队等候。小升初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场考验。(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胡雪柏 摄 
  5月14日,某中学小升初文体科技特长生报名现场,众多家长在排队等候。小升初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场考验。(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胡雪柏 摄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从现实出发,在条子生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取消的情况下,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建立公正的程序,限制比例和数额,条子生需通过市、区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在实证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出北京小升初的种种现状。在这个考验学生更考验家长的“战场”上,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优择校普遍存在。

  调查报告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取消共建生和条子生的改革要害是限制权力,这也是北京义务教育秩序整顿最为艰巨的任务,促进教育公平难点在“行”不在“知”。

  【以钱择校】

  这么庞大的择校收费完全失去监管,这个很可怕

  京华时报:您对小升初的关注最早始于什么时候?

  杨东平:应该是2008年,当时我发表过一篇博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抨击奥数、择校热等问题。

  京华时报:为何在现在推出这份报告?

  杨东平:这次调查既是上次抨击奥数之后的一个反思,同时,北京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今年北京还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到2015年明显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在16个区县全部实现县(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应该说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全社会都应同心协力来推进教育均衡。在北京做到这一点特别困难,它有一些特别情况。但正因为北京特别重要,就应该特别重视,就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京华时报:报告公布了很多数字,比如一些名校的择校费、各区县的派位比例等,这些数据来源是什么?

  杨东平:我们的数据有三个来源,一是学校内部的,包括校长、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教师等;二是学生和家长;第三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搜集信息能力比我们强多了,他们整天在市场里跑,与各个小学中学有业务关系,所以这些学校对他们都是开放的,信息非常清楚。有的中介机构,为了掌握各个学校的择校费,派人成天守在银行门口,看着家长存钱,存多少钱。

  京华时报:如何确保这些数字就是真实的?

  杨东平:很多人对数字的真实性产生疑问,我们也认为,目前这些数字不是一种精确定量的研究,因为这个市场是非常隐秘的、灰色的。我们只能尽可能根据各种信息来源,拼凑出一个接近真实的面貌来,所以很多数字都用了左右、比例这样的表述。但是我想,公布这些数字是有意义的,虽然它是一个估算的数据,至少给了一个概念,过去我们往往听到的都是具体的个案,它的全貌是怎样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在中介机构的网上都是公开的,也没有哪个学校找他们叫过板。这么庞大的择校收费,完全失去监管,这个很可怕。

  京华时报:遇到质疑怎么办?

  杨东平: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数字不准确,比如说景山学校“幼升小”择校费要25万没那么高。那行,你拿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信息公开。

  【以权择校】

  共建生将以权择校制度化了,这个很危险

  京华时报:报告里还提到共建生,这是北京小升初的一个特色?

  杨东平:北京在小升初上有两个“创造”,一个是共建生、一个是占坑班,这都是外地所没有的。共建生将以权择校制度化了,这个很危险。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把它揭露出来,让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不能都假装对它视而不见。比如上海,明年开始,高中的择校生全部取消。北京只提出“逐年减少”,但什么时候取消没有具体时间表,所以北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后进的。

  当然,也有人会说,上海也有择校也有条子生。是有,我们也不能过于理想化,但大规模收取捐资助学费,这在外地是绝对没有的。就算有也是私下的,完全属于非法的,地下的,但北京是在地上的,完全是制度化、合法化的,这区别很大。

  京华时报: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严禁将捐资助学与入学挂钩,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杨东平:你问问他们查处了几起,通报了几个?北京市要不撤10个重点校的校长,风气就扭转不过来。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家长是为了做慈善给学校交钱,他们又不是李嘉诚、邵逸夫。而且,那些学校还缺钱吗?可他就开了这个口,说我这钱是捐资助学,而且还要家长填自愿交,这就特别恶劣。

  【以优择校】

  推优可操作性太强,助长了给老师送礼等不正之风

  京华时报:近年来,北京针对缓解择校热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在您看来,这些措施起到效果了吗?

  杨东平:我们的报告里对北京的小升初政策做了一个梳理回顾,基本评价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已渐渐地退缩,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免费、免试、就近”逐步后退,演变为一种多元入学的格局。目前,各区县小升初的入学渠道有十四五种,但主要的渠道还是这几种: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电脑派位。除了电脑派位,其余都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而且这三种最重要的渠道都制度化、合法化了。

  京华时报:推优您也不赞成?

  杨东平:推优生的比例越大,其负面影响就越大。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教委将保送生比例控制在2%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近年来,各区县相继扩大了推优比例,如西城区今年的推优比例已提到30%左右。以前在一个班里推选出一两个优秀学生是容易的,但比例扩大后,谁优谁不优如何评价?在调查中,一些校长反映,由于推优可操作性太强,助长了给老师送礼、在学生中拉选票等不正之风,扭曲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这一做法是人为地给学生贴标签,分等级,造成了对学生的歧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路在何方】

  教育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

  京华时报:报告中对治理北京小升初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核心内容是什么?

  杨东平:我们提出“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改革办学体制、社会监督、教育问责”六管齐下的治理思路。应当说,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创新,都是国家和北京市的法律、法规、《规划纲要》等明文规定、明确宣示的,许多举措是其他省市早已实行的。

  京华时报:这些措施是否也分一个轻重缓急?

  杨东平:小升初政策调整是高利害度的,有的家长花了大量的钱。前几年北京关了一次占坑班,没半年又恢复了。因为它牵扯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个调整和改变,如果认为是不合理的,必须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渐进的、人性化的、事先告知的。就像教育部公布取消奥赛加分一样,文件公布后过3年再实行。从起始年级开始执行,这比较公平。所以我们也提出一个路线图。

  京华时报:什么样的路线图?

  杨东平:我们提出三步走计划:第一步,2012年,实现取消赞助费和择校费;2013年,实现取消占坑班,还要调整划片、扩大就近入学,并且取消共建生、条子生和推优生;在2015年取消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实行示范性高中名额下放,实施教师流动制度以及学校合理布局均衡配置资源。

  京华时报:要取消共建生似乎不那么容易。

  杨东平:取消共建生和条子生的改革要害是限制权力,是北京市义务教育秩序整顿最为艰巨的任务。建议首先公开政府机关与名校共建的状况,逐渐减少名校招收共建生的比例,到2013年全部取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从现实出发,在条子生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取消的情况下,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建立公正的程序,限制比例和数额,条子生需通过市、区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教育公平】

  对于教育问题,大家缺的不是道德义愤,而是怎么解决

  京华时报:报告发布后,你们提交给政府部门了吗?

  杨东平:第二天就送给市教委了。

  京华时报:有回应吗?

  杨东平:没有。我们希望能跟教育主管部门坐下来沟通,面对面交流一些想法,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来找我们。下一步,我们计划去外省市召开一些学术性会议,组织经验交流,把外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带回来,提供给北京政府部门做决策参考。

  京华时报:您一直致力于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促使您一直做这些事的动力是什么?

  杨东平:我从2000年开始做教育公平研究,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我现在逐渐意识到,教育公平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推进它在现实中的改变,促进教育变革。我想这也是对陶行知先生说的“知行”关系的理解。就教育公平来讲,很大程度已不是“知”的问题,但“行”的问题就比较难了。改革的动力不足,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治理模式比较陈旧……需要在“行”的方面做一些工作。对于教育问题,大家缺乏的不是道德义愤,不是批判,而是怎么解决,如何去推进它,逐渐变为现实,比如你提出10件,哪怕只落实了一两件,也是作了点贡献。

  本报记者 张灵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