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人民出版社社长称朱镕基讲话的实录程度为100%

发布时间:2011/9/24  浏览数: 336 次  浏览字体:[ ]
  

  9月8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朱镕基讲话实录》公开发行,引起关注。《人民日报》整版篇幅高调全方位评介此书,有媒体称为“卸任国家领导人出书,高层政治决策透明化”,“朱镕基热: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该书的作者,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低调依旧,不签售,不题字,不接受采访。

  两年前,2009年9月2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公开发行,也是反响强烈,本报曾为此专访出版该书的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指出《<朱镕基答记者问>》没“内幕”。

  本报再访黄书元,请他讲述“讲话实录”的背后故事。

  出版动力:只是要记录历史

  新京报:人民出版社曾在2009年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今年又集中推出了四卷本的《朱镕基讲话实录》,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黄书元:作为党和国家一家重要的出版机构,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人民出版社的职责之一。之前,几代领导人的著作都在我们这儿出版过。

  朱镕基2003年卸任以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想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给整理出来。从那时起,8年时间内收集起来的东西有1500万字。我们联合成立的编辑组认为,朱镕基留下了很丰富的财富,他的人格魅力独具一格,他的语言表达引人入胜,可以在出版上有所创新。于是,先在2009年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结果,反响非常热烈,到今天大概已经发行130万册。

  新京报:这个数量在今天的出版界还是相当惊人的。

  黄书元:这种出版上的成功,让编辑组意识到,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决定围绕朱镕基的讲话再编一套书。应该说,朱镕基的讲话跟之前一些领导人的风格确实不一样,那几位都是文选,就是文章的选集。

  新京报:你怎么看朱镕基的讲话风格?

  黄书元:朱镕基讲话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比如说开会给他准备讲话稿,他往往不读,脱稿另谈,而正是因为讲话都是即兴讲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也是直抒胸臆。这样一来,讲话的内容必然更有吸引力。

  新京报:有一些读者猜测,这个时候出版,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

  黄书元:没有任何特殊意图,也没有任何特殊目的,这都是水到渠成。因为八年前就开始搜集资料,然后整理、编辑、出版,正好到今天这个时候了。出版是根据编辑的进度,不存在选择时机的问题。朱镕基的讲话都是八年前卸任之前的,他卸任以后(对时局)没有说一句话,所以出版“实录”不是想面对今天的现实才要出这个书,只是要记录历史,记录他曾经讲过的话、做过的事。

  真实程度:实录程度为100%

  新京报:一般领导人出书,多冠以“文选”“文集”。近10年以来,卸任领导人出书一直在升温,出现了一种新变化,就是题材多样,包括回忆录、散文、随笔、日记等,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之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曾被认为是一种“创举”,此次为何冠以“讲话实录”?

  黄书元:应该讲,“讲话实录”也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起名“讲话实录”呢?就是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能有任何增加,更不能有任何篡改。我们编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增加,不改动,只删减。朱镕基本人有这个要求,就是按照讲话录音,怎么讲的就怎么记,保留口语化,这样读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平实,也更加好懂。

  新京报:删减的取舍标准是什么?是因为话题敏感,还是其他因素?

  黄书元:总理的讲话会有什么敏感?客观地说,无论谁的作品都不可能全部收下来,特别是讲话,更不可能把那么多东西都收到这几本书里面,必须有所取舍。一方面,有些重复或相近的讲话,肯定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个;另一方面,比如他到一个单位的视察讲话,前面会有一段客气话,后面还会有一段结束语,这些就直接掐头去尾掉了,只留中间的核心部分。

  新京报:编辑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黄书元:比如,在编辑的过程中,一个关于双汇火腿肠的事情。当时朱镕基有一个讲话谈到应该支持双汇集团,而今年双汇火腿肠因质量问题出了事,究竟要不要把这个讲话收到书里面,后来编辑组的同志请示时,回复说,“我讲的时候,是十几年前,当时情况还是不错的,所以让大家支持,出事是今天出事了,为什么要改它呢,没有必要”。

  新京报:据说四卷本的实录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而且全部的文稿都经过了朱镕基的审定。“讲话实录”之“实”,程度有多大?

  黄书元:文稿经朱镕基审阅了两遍,个别篇章可能更多。他要求就是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没有一句是修改过的,实录程度我敢保证是100%。朱镕基也喜欢讲真话,他说我当时讲话时面对那么多人,肯定有人做记录,有的人可能还有录音,现在帮我改了,可能是出于好心,但是拿出去人家一对照,觉得你不是真话,不是实话,所以你就得保持原汁原味,真实再现。

  新京报:书中还编选了一些书信和照片,这些属于相对私人化的东西,有什么考虑吗?

  黄书元: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能够让读者从侧面了解朱镕基这个人,适当编选也有助于辅助阅读。其实我觉得这些内容的比例还是很少,只是带有点缀的性质。

  稿费去向:所有稿费全捐

  新京报:据我所知,现在的出版大多采取版税支付方式,比如一般是8%,畅销书是10%,乃至更多。之前出版国家领导人的文集,相比一般作者稿费标准怎样?

  黄书元:之前,我们也不是直接跟党和国家领导人本人打交道谈稿费,所以他们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都没有直接从我们这儿领取稿酬。

  新京报:以《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为例,按照出版社的规定,稿费标准会高于一般的作者吧?

  黄书元:其实并不比一般作者的标准高多少。具体标准,要等到社委会开会商量来确定。

  新京报:你刚才说《朱镕基答记者问》发行了130万册,这本书定价为59元,即使按照一般作者的标准,稿酬也相当可观了。

  黄书元:是,这样计算的话,全部稿酬会有几百万。

  新京报:之前曾有不少领导人把出版稿费都捐了出来,这套书的稿费呢?

  黄书元:《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之前,朱镕基曾明确表态,不管稿费多少,自己不拿一分钱,全部捐出去。不过,由于图书还在发行中,具体的稿费还没有全部统计出来。但到今天为止,他没有在我们这儿拿一分钱,稿费还在我们的账上。

  将来如果要捐,我们会征求朱镕基的意见,按照他的要求办。比如说捐给谁,助学还是慈善,这个要由他本人来定,他目前也没有想好,等他想好将来一并捐出去。

  出版信心:任由历史评说

  新京报:实录中,朱镕基的不少讲话,语言都让人深受触动,比如“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相比而言,现在一些地方官员时常出现“雷语”、公文抄袭等官场不良风气。有人认为“讲话实录”对这种风气会起到正面影响。你怎么看?

  黄书元:我认为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因为官员“雷语”往往都是不切实际的,公文抄袭更是令人厌恶。特别是有些官员,他们真应该看看朱镕基是如何讲话的。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他的学识,他的经历,他的修养,造就了他个人语言的独特性,这个可能一般人也学不了。但是,他这种做人、做事、做官以及讲话的这些风格,将来肯定会影响一大批人。我这几天就听到有官员说,他在把这本书当成教材一样读,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会想总理是怎么处理的,我在这个位置上应该怎么处理。

  新京报:9月13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文对朱镕基讲话中屡屡提及的23个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逐一加以描述。并且书中也多次提到“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公共交通”等焦点问题。从目前的读者反馈看,大多认为是对“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黄书元:我认为是这样,首先要看到,朱镕基卸任以后,没对我们的时局、政治经济改革等说过一句话,无论在哪里都没说过,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没有说过一句话。第二,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完全是八年前、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事,不是今天的事。第三,这本书没有一句是因为当前的局势做了修改。

  读者从中读出“改革”的期望,也很正常,因为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是今天,若干年以后也会这样,不同时间段读者都可能会从历史中得出同样的判断。因为朱镕基他只是要把历史原原本本留下来,留给读者,我不忌讳我当时的话是对还是错,是也非也,任由历史去评说,不要我来说。

  新京报:有论者认为,“领导人的个人性著作,是中国改革的心灵史。”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黄书元:可以说,在当时他们执政期间,作为国家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和参与者,这个可以算是心灵史,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改革。对于朱镕基来讲,心灵史也可以说,都是他的真话,都是当时的真实想法的表达,但不仅仅是改革一方面。

  新京报:系列图书的出版发行,出现了所谓的“朱镕基热”,你怎么看待?

  黄书元:一是他的人格魅力受人尊敬,二是他的语言风格引人关注,三是在朱镕基所处的时代,改革就是主旋律,那个时期也确实出台了很多针对现实问题的改革举措,而他又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位置,所以他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改革者的形象。但是他作为一个大国总理,要做的不仅仅是改革,内政外交很多事情都要处理,比如WTO谈判,要建立市场经济的框架,不是“改革”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民众把他和改革联系在一起,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众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改革诉求。

  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友情链接  
宿迁人才网 宿迁交管网 宿迁违章查询 网上宿迁 宿迁西楚网 宿迁房产网 宿迁中级人民法院 宿迁市公安局信息网
宿迁刑事辩护律师网 宿迁医疗事故律师网 宿迁离婚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房地产律师网 宿迁法律顾问网 宿迁劳动争议律师网 宿迁知识产权律师网
宿迁律师网 宿迁保险理赔律师网 宿迁交通事故律师网 宿迁仲裁律师网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中央电视台 江苏监狱网 法律图书馆
宿迁律师网 经济与法 今日说法 中国警察网 新闻1+1 中国法律信息网 中国普法网 庭审现场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